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IPS)是这段时间网络安全业内比较热门的一个词,这种既能及时发现又能实时阻断各种入侵行为的安全产品,自面世那天起,就受到各大安全厂商和用户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入侵防御系统(IPS)就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的升级产品,有了IPS,就可以替代以前的IDS系统,这也正是Gartner 在2003年发表那篇著名的“IDS is dead” 的理由。
从入侵防御系统的起源来看,这个“升级说”似乎有些道理:Network ICE公司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IPS这个概念,并于同年的9月18日推出了BlackICE Guard,这是一个串行部署的IDS,直接分析网络数据并实时对恶意数据进行丢弃处理。
但这种概念一直受到质疑,自2002年IPS概念传入国内起,IPS这个新型的产品形态就不断地受到挑战,而且各大安全厂商、客户都没有表现出对IPS的兴趣,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在ID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IPS产品,在没能解决IDS固有问题的前提下,是无法得到推广应用的。
这个固有问题就是“误报”和“滥报”,IDS的用户常常会有这种苦恼:IDS界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报警信息,经过安全专家分析后,被告知这是误警。但在IDS旁路检测的部署形式下,这些误警对正常业务不会造成影响,仅需要花费资源去做人工分析。而串行部署的IPS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旦出现了误报或滥报,触发了主动的阻断响应,用户的正常业务就有可能受到影响,这是所有用户都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IPS概念在05年之前的国内市场表现平淡。
随着时间的推进,自2006年起,大量的国外厂商的IPS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各本土厂商和用户都开始重新关注起IPS这一并不新鲜的“新”概念。
IPS到底是什么?
“IPS可以阻断攻击,这正是IDS所做不了的,所以IPS是IDS的升级,是IDS的替代品”,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看法。
我们先来看IPS的产生原因:
A:串行部署的防火墙可以拦截低层攻击行为,但对应用层的深层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B:旁路部署的IDS可以及时发现那些穿透防火墙的深层攻击行为,作为防火墙的有益补充,但很可惜的是无法实时的阻断。
C: IDS和防火墙联动:通过IDS来发现,通过防火墙来阻断。但由于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接口规范,加上越来越频发的“瞬间攻击”(一个会话就可以达成攻击效果,如SQL注入、溢出攻击等),使得IDS与防火墙联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不显著。于是就有下面的一种想法。
图1 IPS的起源
这就是IPS产品的起源:一种能防御防火墙所不能防御的深层入侵威胁(入侵检测技术)的在线部署(防火墙方式)安全产品。
而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是由于用户发现了一些无法控制的入侵威胁行为,这也正是IDS的作用。
入侵检测系统(IDS)对那些异常的、可能是入侵行为的数据进行检测和报警,告知使用者网络中的实时状况,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处理方法,是一种侧重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产品。
入侵防御系统(IPS)对那些被明确判断为攻击行为,会对网络、数据造成危害的恶意行为进行检测和防御,降低或是减免使用者对异常状况的处理资源开销,是一种侧重于风险控制的安全产品。
这也解释了IDS和IPS的关系,并非取代和互斥,而是相互协作:没有部署IDS的时候,只能是凭感觉判断,应该在什么地方部署什么样的安全产品,通过IDS的广泛部署,了解了网络的当前实时状况,据此状况可进一步判断应该在何处部署何类安全产品(IPS等)。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作者
相关推荐
-
在云中添加安全管理控制层
企业战略集团(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分析师Jon Oltsik认为,许多网络安全专业人员在自己网络上安装管理服务器,以避免出现破坏性配置错误。
-
难以避免的泄漏事故:怎么解?
网络安全泄露事故不可避免?如果遭遇网络安全泄露事故不可避免,如果真的不可能阻止泄露事故,那么,试图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是不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
如何利用基于云的沙箱来分析恶意软件?
为了加强端点安全和入侵防御系统,有些企业转向基于云的沙箱技术,他们现有安全提供商通常提供沙箱技术作为高级模块……
-
合理分析恶意软件:用对方法很重要
以正确的顺序实施多种分析方法可以使安全团队更有可能防止恶意软件渗透进入网络,甚至对于以前并没有被确认的恶意软件样本也能够起作用……